富居春山图(利群富居春山图)

山水画作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鉴赏

黄公望(1269–1354年)中国元代画家书法家,元四家之一。字子久,号一峰,后入“全真教”,又叫大痴道人等。《道藏》收入金月岩编 、黄公望传《纸舟先生全真直指》一卷、《抱一函三秘诀》一卷》,阐述全真派内丹原理和功法。同时,他著有《山水诀》,阐述画理、画法及布局、意境传世的有《富春山居图》、《九峰雪霁图》、《丹崖玉树图》、《天池石壁图》、《溪山雨意图》等。

黄公望被称为中国山水画的一代宗师,他的山水画“山川浑厚,草木华滋”,堪称山水画的最高境界

山水画作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鉴赏

局部图

(全图请把屏幕横着看哦)

山水画作第一神品——《富春山居图》鉴赏

《富春山居图》以描绘富春江两岸景色而著称,作品早已是家喻户晓。

  公元1347年,78岁高龄的黄公望来到富阳,在东洲白鹤霄箕泉定居。富春江位于新安江下游,从桐庐经富阳进入钱塘江。沿江三百里风光,汇集了悠久的人文自然景观。从东汉时代起,经孙吴至唐宋,留下许多名胜。唐初张虚若的《春江月夜》,更是把这里描述成仙境一般由于这些丰厚的文化积淀,使黄公望对春江两岸的风景流连忘返、如痴如醉。他携带画本、墨笔,不断地对景写生,积累画稿。《富春山居图》,正是这种情况下完成的。

  在图卷完成的前前后后,留下了许多传奇式的故事。他在画上题跋云:“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亶亶。布置如许,遂旋填答,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设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习惯上,人们绘画作品都只看画完的结果,不太注重创作过程。而通过题跋,我们对其过程有了一个具体的印象。无用师是画家道教中的朋友所以这幅作品也就处理得特别用心。特别是画家的道教思想自然地反映在构图之中,对风水认识,是《富春山居图》经营位置的重要依据。

  与许许多多历史成功的画家一样,其初衷未必是当个纯粹的画家。黄公望也是在报国无门、仕途无望的情况下,以传道和绘画作为生存方式及性情之寄托。他虽号为“大痴”,但并没有象徐渭那样疯赖,也没有象凡高那样极端。他性情温和、睿智,在官与隐、儒与道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这是他的“吏员腑脏”发挥了作用,也是他后半辈子生活道路平坦、并享有高寿的主要原因。他的《富春山居图》象一张画家的“心电图”,既充分体现了他清冷明洁的道家风骨,又表现出儒家仕大夫从容不迫的严正步履。这也许就是他被推为元四家之首,及数百年来山水画史上被奉为“南宗正脉”的基本因素。

从图卷的艺术技巧上分析,该图境界阔大,气势恢宏。山峰多用长披麻皴,准确地表现江南丘陵的特征;平沙则用淡墨勾勒,恰如其分地做到文人画所推崇的“惜墨如金”审美要求。在布局上采用积树成林,垒石为山的方法。基本上是从江南董、巨两家的演变与传承。但黄公望把宋人的“深远”以“阔远”代之。宋画的构图,通常是由近景到远景层叠上升,正是这一“阔远”使宋画成为元画。对宋人传统的继承上,还包括了“思”与“景”两方面的有机联系。对黄公望而言,董源的程式语言和风格特点,使他自然地联想到故乡常熟虞山的景观特征。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最能引起共鸣的。而富春江两岸的风光,又恰好进入到他以往的审美理想之中。所以,师传统与师造化在这幅杰作中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黄宾虹先生指出:“古人江山如画,正是江山不如画。画有人工之剪裁,可以尽善尽美。”富春山水成就了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是画家对富春山水的丰厚回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