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苦读(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答案)

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其异者,能为人言。惟不知读书,故终不如人。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 ——出自《古岩斋丛稿》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为什么要读书?这篇小古文出了好的答案!

师:人,饿了就知道吃饭,渴了就知道喝水。

生:飞禽走兽,饥知食,渴能饮。

师:人,会建造房屋作为休息的地方

生:飞禽走兽,又能营巢穴为休息之所。

师:人,会用语言交流

生:飞禽走兽,也有自己的语言,"其异者,能为人言"。

师:人,会读书,积累知识不断创新

生:飞禽走兽,不知读书。

师:这正是人和禽兽不同根本所在。飞鸟走兽中更灵异的,还能按照人的指示去行动只是因为不知道读书,所以一直不如人,人如果不读书,那么和禽类兽类有什么分别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人不读书,则于禽兽何异?"这句话意味深长。

古往今来,流传多少读书的经典故事。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形容的是不用别人督促而自觉勤奋苦读的精神

"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形容的是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晋孙康家贫,冬夜映雪光读书;晋车胤家贫,夏夜练囊盛萤,借萤火虫的微光读书."形容的是夜以继日,苦学不倦的精神。

现代也有不少令人动容的读书故事

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辣椒

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也是爱书之人。

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可现如今,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在网络世界中迷失自己,习惯拿出手机打开电脑,在别人的世界中寻找自己。

在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仅11.5%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纸质图书,而7.1%的国民年均阅读10本及以上电子书,报刊阅读量持续下滑。

手机和互联网成为我国成年国民每天接触媒介的主体,纸质书的阅读时长有所减少。四成以上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少。

而最值得关注和重视的是,0-17周岁的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有所下降,0-8周岁的儿童图书阅读率仅为68%,低于2017年的75.8%。

互联网时代,吸引我们的事情太多太多,安静的坐下来读书和思考变成一件奢侈的事情。究竟为什么要读书呢?于孩子而言,是为了应付考试?于成年人而言,是为了提高技能?于老年人而言,是为了修身养性?似乎对,也不对

这个假期,当我和孩子都捧起了一本书,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许久,感触良多。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一、读书的意义——我们有意愿、有勇气改变不公不平

小到个人,我们读书是为了有远见,为了自己更好的生活。

普通的工薪族而言,有远见,才能更好地规划生活和人生,不至于出现临时抱佛脚的困境。

商场上的老板而言,有远见,才能有未来,将事业做大做强,不至于画地为牢,局限于眼前利益。

对单位的大领导而言,有远见,才能在顺境中指明方向,在困境中力挽狂澜,不至于只顾低头拉车不会抬头看路。

大到国家,我们读书是为了中国梦,为了这份责任感。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什么要读书?敬爱的周总理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我们敬爱的周总理,12岁那年离开家乡,亲眼目睹了帝国主义对祖国母亲的欺凌,也真正体会到了"中华不振"的含义

在校长为问出"请问诸生为什么读书?"时,在其他同学"为做官而读书""为挣钱而读书.""为明理而读书"的回答中,敬爱的周总理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显得尤为坚定而清晰。

在看不见硝烟的战场上,为什么要读书?"武汉疫情"给出了最好的答案!

当各大媒体把"武汉疫情"情况公布于众的时候,以往热热闹闹的春节,变成了大门紧闭,昔日喧闹的街道变得冷冷清清。所以人都巴望着窗外,渴望着疫情早日结束,渴望着医术高超的救星出现,当钟南山院士挺身而出的时候,我们仿佛看到一道金光拨开了迷雾。

如果此时孩子再问:"妈妈,我为什么要读书?"

我们可以坚定地告诉他:要做一个像钟教授那样有知识的人。知识不仅能改变我们的生活,还能救人于水火。当危险来临的时候,你不是害怕,而是用自己的知识去战胜危险。

所以究竟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对于普通人而言,这个回答是最贴切的。因为读书可以拓宽灵魂的广度和宽度,能在跌宕起伏的生活中,让我拥有处变不惊且温柔安定的内心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二、读书的方法——重在心到、难在思考、贵在坚持

1、读书须有三到——重在心到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出自《训学斋规》

南宋·朱熹这篇文章就揭示了读书的方法: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既然心思不集中,就只能随便便地诵读,绝对不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是最重要的。

心理每个词语意思用心品味每句话的内涵,将优美的词句背诵下来,记在心中。这就是朱熹老先生为什么把"心到"放在了"眼到"和"口到"前面的缘故啊。

2、读书须有疑——难在思考

从前有个知识老人,他很有学问他的书房里有块匾,上面写着"学问"两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知识老人死后,两个儿子分家,家产一人一半,"学问"两字的挂匾也锯成了两半。

哥哥就照着"学"字行动,拼命地把书读呀背,背呀读,不懂从不问人,结果什么也没学到,失败了。弟弟依着"问"字去办,遇事就请教别人,可是过后从不学习,也失败了。

后来哥哥和弟弟找到了失败的原因立刻把"学"字和"问"字合并,像知识老人那样勤学好问,他们果然学到了许多本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将学与问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学有所成,读书亦是如此,浅尝辄止的读、流于形式的读、浮于表面的读,不是真正的读书。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 ——出自《训学斋规》

这就告诉我们,书刚开始读的时候不觉得会有什么疑问但是读着读着,慢慢就会出现一些的问题,读到一半的时候每个小节都会产生疑问。再往下读的时候,疑问就会慢慢的被解决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最后所遇的问题都被解决了,这才能称得上是学习。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3、读书须坚定——贵在坚持

由于个体因素,每个人读书的范围与方法也不会完全相同。然而无论是谁,大凡通过读书取得一定成功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那就是他们都在坚持,在读书上尤其能够做到坚持不懈。

从小耳熟能详的"铁杵磨针"的故事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凡事只要一心一意地做,多花功夫,肯定能做成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表达同一观点,那就是读书必须坚持,不坚持哪有成功?

所谓的坚持并不是机械地读书,而是有计划,用心专一,坚定意志

比如2020年你是否可以给自己列这样一个读书计划。每周读两本书,一年就是104本书,坚持实十年,1040本书,堪比一座小型阅览室的书籍库存。我相信那时你会忘了当初自己为什么要去读书,而早已爱上读书这种感觉了。

三、读书的益处——延缓衰老、增强逻辑思维能力、修身养性

1、读书可以刺激脑神经——延缓衰老

古人将"读书义理"列为养生十乐之首。

据《韩诗外传》载:春秋时,鲁国的闵子骞去拜孔子为师。

初到时,他面色干枯无华,过了一段时间,竟变得面色红润。孔子甚奇,乃问之。闵子骞道出了个中原委:我生活在偏僻乡下,到老师门下学习做人治国的道理,心里十分高兴,但看到达官显贵,坐在华丽的车上,前后旌旗飘舞,又很羡慕。两种情形,相争于脑海故寝食不安,面色无华。

如今,受老师教化,精读为人治国之书,日渐明事理,辨是非,知美丑,于"旌旗"之类,不再动心,因而心情和悦,面色也就红润起来了

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读书可以促进大脑神经及感官信息运动活跃,有利于脑血管血液流通,促进脑组织新陈代谢,能积极地改善和增强脑功能。所以工作再忙也要在茶余饭后或者睡觉前挤点时间,看看书

2、读书可以进行自我改造和换血——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可以让我们不断地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增强对事物的逻辑思维能力。我们从书本上所汲取的营养会给大脑带来新的信息,你掌握的知识越多,对于将来面对的挑战,你就准备的越充分。

对于相同经历和智力的人来说,看书的人和不看书的人最大的不同,对同样一件事情的看法,往往能透过表象直达本质,并且善于总结。当流言四起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了人云亦云,而有头脑的人选择了不在流传,这就是流言止于智者。

3、读书可以修身养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选自《欧阳公事迹》

这篇小文章描述的是欧阳修苦读的故事。苦在哪里?欧阳修是穷人家的孩子,四岁就没了父亲,读书的条件一场艰苦。没钱买书,只能借书。借到好书,就用笔抄录下来,抄的忘记了白天黑夜,忘记了吃饭睡觉。

欧阳修创作的《醉翁亭记》流传千古,他本人也被后世誉为"唐宋散文大家"之一。虽然他仕途崎岖,人生曲折,三次被贬,可他依然保持豁达的人生态度,在书中汲取营养、熨烫精神,用一种欣赏爱慕美的眼睛与心灵,去对待世界的一切真正做到心灵上的满足——"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孩子,我们为什么要读书?翻遍古文,终于寻得答案

写在最后:

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的视角。

我们每天消耗的食物,大部已经一去不复返而且被我忘掉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精华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阅读对心灵的滋养也是如此。

我们无力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却可以通过阅读改变人生的终点。

现实的问题不要回避,成年人会有靠谱的解决办法。如果喜欢,请点赞并关注“珺君和”。看职场辣妈,如何解答工作生活中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