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自助下单网址,逍遥刷快手播放双击,快手业务24小时下单网站

人类开始运用语言时,“说什么”与“怎么说”就纠缠一块,擅长说话的人,总是能以最恰当方式来说法。有时候,“怎么说”要比“说什么”更为重要。不管说的话有多正确,说话的方式不恰当,效果肯定会大打折扣。

孟子 散文_孟子散文的特点_孟子散文善用什么和什么来说理

孟子

在先秦诸子中,孟子是能言善辩的佼佼者,言之所及,所向披靡,从未失败经历。究其原因,除了有正义在我手的自信,傲视权贵的风骨,还有“气盛言宜”,即不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还得言之有方。“言之有方”体现在他能根据谈话场合对象,采用合适的说话方式,尽管总是锋芒毕露,但能避免咄咄逼人,情感激烈,却没有居高临下的强势

今天就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为例,讲一讲该如何说理。

孟子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另一位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两千年以来受人尊敬的儒学大师,在封建社会被称为“亚圣”,他在继承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对儒学作了进一步的发挥、深入创新

孟子散文的特点_孟子散文善用什么和什么来说理_孟子 散文

欧阳字体版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或许我们今天看起来,某些思想已经去了存在意义,但其中的精华部分已经融铸到我们民族血液当中,成为了我们伟大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和动力。李平先生说:“儒家思想的要义,可以概括为重和谐,重人本,重道德充满着忧患意识,贯穿着力行精神。”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寓言阐述事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代表之一,强烈的忧患意识渗透在字里行间。这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的散文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最后水到渠成,得出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想要说服,看看孟子如何举例

要想成功说服别人,要用什么技巧呢?我们来看看孟子是如何举例的。

孟子 散文_孟子散文的特点_孟子散文善用什么和什么来说理

帝舜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在论证一个观点时,总会把多种论证方式综合起来,避免论证的单薄无力比如:“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采用举例论证的方法;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所恶勿施,尔也。”这句采用了对比论证和溯源论证;

孟子 散文_孟子散文的特点_孟子散文善用什么和什么来说理

管仲即管夷吾人物画像

“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这句用了假设论证和对比论证;

“《诗》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这句则用了引用论证。

在这一段中孟子就综合采用了举例论证、溯源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方式,整个语段如同江流,奔腾而下,浩浩荡荡。

孟子说理的另一个法宝——“诡辩术”

孟子之所以能在诡辩中立于不败之地,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诡辩术”,遇到难以正面回应问题,他总是能用偷换概念、迂回包抄、设置圈套、比附回避等方式来规避各种逻辑漏洞,以另外一个角度获得了胜利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中,孟子并没有像他通常所做的那样,把观点放在事例之前而是“舜”等人的例子,再用“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他为什么这么去做呢?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采用了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和假设论证等论证方式。举例论证属于归纳论证,任何归纳都不能做到全面列举,必然存在遗漏。

孟子用几乎同样句式,连珠炮似的列举了“舜”等6人的事例,短促有力,单是回想这些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就要耗费大量脑力。再加上前3个句子每句7个字,后3个句子每句6个字,短促的句式把历史人物和故事一股脑倾倒给听者,历史人物和故事的真实性又毋庸置疑,等6个事例列举完,其论点也就然而然地在听者的脑海生成,不言自明,呼之欲出,只待从孟子那里得到确认。

这样,当孟子在开始言说时,他只列举事例,话语的主动权似乎掌握对方手里,但当列举完事例后,话语权又巧妙地回到了孟子手里。由于听者参与了得出结论的过程,尽管排比的气势充足,却没有压迫感。

一个标准的议论语段应符合“观点句+阐释句+事例句+分析句+总结句”这个公式,孟子事例后的分析很有特点,用“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个10字的句子承上启下,一个“故”字、一个“也”字舒缓了节奏,也与前后简短的句子形成反差,构成起伏错落的美感。紧接着,一个“必先”干脆利落地领起“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为了构成整齐的4字句,孟子把本应为“乏其身”有意改为“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在内容上是对前面4个4字短句的总结,也舒缓了语气,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总结做了铺垫。孟子为了凑够4个4字句,还有意把“乏其身”增加一个字,改为“空乏其身”,这显然是出于语音修辞和视觉修辞的考虑,即读起来顺口、看起来整齐。

孟子散文善用什么和什么来说理_孟子 散文_孟子散文的特点

人脑结构

但“筋骨”“体肤”“身”是同一类事物,“身”就包含着“筋骨”和“体肤”,依照严格的逻辑是不能并列的。除了语音和视觉修辞之外,孟子还有什么考量呢?其实如果仅仅谈“苦其心志,空乏其身”也可以,但稍显得抽象不见得每个人都有身体验,很难让人产生切实感受

根据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大脑海马区是帮助人类处理长期学习记忆声光、味觉等事件的大脑区域,负责短期记忆,发挥所谓的“叙述性记忆”功能。但如果加上“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只要经过挨饿、劳累的人,都会产生共鸣,从而有助于形成共识。事实上,当我们看到那些能够动情绪的演讲都是运用这一技巧。有趣的是,孟子在两千多年,已经有意识的使用了。

百年后的今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已经成为人们骨子里的东西。忧患意识不仅仅适用于人,小到人生成就,大到国家发展。多一些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才能正确的认识形势,正确的认识差距,应对未来挑战

参考文献

[1]严致云.从严谨铺排中悟孟子论辩艺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知识的择定与建构[J].中学语文,2020(20):33-39.

[2]段金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注释刍议[J].学语文,2020(01):93.

[3]陈冬梅,邱晴.在类性中质疑 在篇性中解惑——试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三处误读[J].中学语文教学,2019(08):57-60.

[4]金凤.《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中的“喻”为何意[J].新课程(中),2018(12):109.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