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研发项目报告,三大网络贯通项目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录取线

院校专业: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起源于1881年英国基督教会创办的培真书院,1978年开始举办高等专科教育,展位图1998年举办高职教育,2010年改制为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是一所具有40余年专科办学历史和20余年高职教育办学经验、特色鲜明的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建校至今已培养专科层次人才8万余人,培训社会各类人才计20万人次,培养数量居潍坊市各高职院校之首。,●成功入选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教育总体满意度”指数位居全国所有高职院校第19位,●全国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2013年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部、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定向培养士官试点院校,是全国第二批、全省第一批招收院校之一,●山东省技能人才培养特色名校,2016年以优秀等次通过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验收,●山东省29所设单招试点的高职院校之一,●山东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院校,●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先进集体,●山东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潍坊市文明校园,●科教兴潍先进单位,◇办学定位,●目标定位:国际化、集团化、特色化,●服务面向:对接潍坊机械装备、汽车制造、石化盐化、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航空装备、航空运输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养目标:以工程类专业为特色,立足潍坊,面向全省全国,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专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教学模式:实施“SQC”即一项专长(一生一专长)、两种素质(专业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三个能力(创业能力、创新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的一体化育人模式,◇办学条件,学院拥有三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500余亩,建筑面积近32.4万平方米,设有13个系(院、部),全日制在校生近1.3万人。固定资产总额达到近6.3亿元,教学仪器设备8000多台(套)、总值近1.1亿元。数据中心拥有各种网络设备及服务器40多台(套),自主开发了建筑工程技术、食品营养检测等10套专业实训模拟仿真资源库,建成了10个重点专业教学资源库。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建成校内实训中心12个、实验实训室145个,总面积近7.7万平方米。校外实习实训基地410家,其中紧密型实训基地198家。投资2.5亿元建成了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训中心、卡特彼勒培训中心、圣世鸿大食品工程实训中心、潍坊学前教育实训中心等8个生产性实训中心。,●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2个,●亚太地区最大的“卡特彼勒培训中心”,●山东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学前教育实训中心”,●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连续举办4届全国气排球比赛,◇专业建设,坚持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减少专业大类覆盖面,突出工程类、优化文管类、稳定教育类,完善了适度超前、支持转型的专业调整优化机制,形成了“以工程类专业为核心,适应区域产业分布形态”的专业结构,共开设普通高职专业50个。围绕核心岗位的工作领域构建专业群核心课程,按照核心岗位涉及的工作内容确定课程内容,形成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专业群课程体系,进行核心课程群的整体设计。,●全国定向培养士官专业4个,●中央财政支持重点专业2个,●山东省品牌专业群2个、特色专业7个、技能型特色名校重点专业10个、省优质高职院校一流专业群4个、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4个、“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本科试点专业2个,●潍坊市特色品牌(重点)专业15个、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建设重点专业5个,●山东省精品(特色)课程53门,●山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8门,●“十二五”国家级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0部,●山东省优秀教材6部,●山东省教学改革项目38项,◇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800余人,其中正高级职称56人,副高级职称140人,博士19人,硕士398人,专任教师中有企业工作经历或者研修经历的占100%。,●中国科学院院士闻邦椿为名誉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周世宁、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庄洪春、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鞠萍等为特聘教授,●引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刘宝新在内的11名行业企业专家担任专业带头人,●山东省教学名师3人、青年技能名师4人、优秀教师7人、教育科学研究专家8人、职业教育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8人、重点教改项目指导专家15人,●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6人、首席技师4人,●省级教学团队7个、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1个、省级名师工作室4个,●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获得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国家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7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师比赛)二等奖7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教师组)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山东省高职院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形成了校政行企军多元合作体制机制,探索实践政府出地、学校出资的“校政共建”模式,学校出地、企业出资的“引企入校”模式,多方携手共建的“职教集团”模式和军地共建的“校军合作”模式。,●全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专业组副组长单位,●与青州市政府共建卉学院,与潍坊高新区管委会共建潍坊学前教育实训中心,●与山东圣世鸿大实业集团公司共建了15000平方米食品研究所和产学研一体化的生产性实训间,●与青州百年老字号“隆盛糕点”共建2万平方米校内食品研发实训基地,●与亚太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建成2万平方米的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训中心,●与潍坊电信公司合作建成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校园,●牵头组建潍坊市食品职教集团、潍坊市工程机械职教集团,吸引198家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企业捐赠资金(设备)1500余万元,●与中职学校以及本科院校组成职教联盟,探索中高职衔接培养、与本科院校“3+2”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融通,内外互通”的集团化办学格局,●与北京华联航空、山东新锐通用航空公司共建混合所有制航空工程学院,我院成为省内第一家既拥有直升机又有独立飞行空域的高校,●与潍坊中晨集团合作共建省内第一家混合所有制艺术类学院——凤凰艺术学院,●校企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化视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技术技能积累,优化科技新服务平台,全力推进科技成果有效对接,促进技术、人才和资本的深度融合。近三年承担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50项,获得专利64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现技术转让与技术服务到款额1123.69万元。,●山东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1503篇,其中SCI、EI检索、北大核心期刊及以上论文28篇,●“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研发中心”被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潍坊市重点实验室3个、潍坊市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成立科研创新团队19个、研究所(院)18个,●58名教师被企业聘为技术顾问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项,增加经济效益超亿元,●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山楂干红酿造技术”和“柿叶护肤霜生产技术”均已实现成果转化,◇国际化办学,坚持开门开放办学,深度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先后与与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26所高校进行合作与交流,先后派出79名学生赴国(境)外留学研修、实习就业,95名教师出国(境)考察学习,聘请20名外籍教师来院任教,其中1名获山东省文教专家教学奖。,●潍坊市首批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基地,●被山东省教育厅批准为“接受外国留学生资格学校”,●与韩国敬仁女子大学开展“中外合作学前教育专业专科学历教育”项目,●与美国埃德蒙社区学院合作举办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专科教育项目,●与澳大利亚本迪戈坎培门公立职业技术学院,商定共同举办学前教育专业专科教育项目,●与菲律宾莱西姆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在校际专业、学生免费交换学习、师资交换培训、共同举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及学生专升本升硕等方面开展合作,●与韩国国立全北大学共建韩语培训合作单位,◇校园文化,坚持以立德树人根本,秉承“做精做实、创业创造”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传播主流政治文化为统领,传承百年书院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地域“青齐文化”,培育现代职业文化,从精神、制度、物质、行为四个层面有机融合,构建了以“培诚明德,至善至真”为特色的育人文化,形成了“回首那份”“我的中国梦”等一批文化品牌活动。,●“回首那份爱”感恩教育获得教育部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优秀成果一等奖,●山东省道德模范1名,●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1名,●被共青团山东省委授牌成立“孔子学堂”,●省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2个,●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山东省赛区一等奖2个、三等奖3个,●山东省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山东省青少年国学达人挑战赛优秀组织奖,●山东省大学生科技艺术节优秀组织奖,●山东省第三届人文艺术作品大赛一等奖1项,●山东省职业院校中华诗词大会二等奖1项,●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6项,●山东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工作案例1个,◇辐射带动作用,坚持立足区域,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培训、社会服务,成为面向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教育服务基地,发挥了很好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潍坊电视台、潍坊日报等国家级媒体以及省市媒体对学院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经验进行了多次报道,在省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完成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近15万人次,学历水平提升7502人次,完成32个工种培训鉴定11776人次,科技服务活动450余次,服务群众15000人次,●与兰陵职教中心共同制定三二连读计算应用专业、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投资建设1个标准计算机机房,开展教师培训80人次,●开展贵州省七星关、织金县教育管理干部骨干教师培训14期,培训645人,◇人才培养,坚持对接产业、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了“三个平台”课程体系、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5412”素质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各1项,●在2017、2018年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三等奖18项,●2017中国(北京)职业技能博览会创新奖,●连续两年荣获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近三年来,5名学生被授予“山东省双创之星”“潍坊市优秀大学生创业者”“潍坊市政府创业奖”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以山东省道德模范、全国百名优秀志愿者马广超为代表的优秀学生群体,●学生总体就业率99.85%,●用人单位对学生满意度97%以上

其他信息: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20年招生简介已经公布了,其中包括学院简介和招生专业等内容,一起看看都有哪些内容吧!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20年招生简介一、学院简介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是国办全日制普通高等专科学校,始于1881年英国人创办的培真书院,有着百年办学历史。1998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至今。学院设青州校区和潍坊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图书馆藏书80余万册,有15个教学系(院、部),开设2个“3+2”分段贯通培养试点专业、4个定向培养士官专业、47个普通高职专业,在校生总数18000余人。学院是全国定向培养士官院校、全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院校、山东省首批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山东省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山东省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潍坊市文明校园。二、招生类型◆单独招生◆综合评价招生◆定向培养士官生:学院为火箭军和陆军定向培养士官生,招生专业为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四个专业。◆3+2专本连读招生:学院“3+2”专本对口贯通分段培养专业为“食品营养与检测”和“应用化工技术”两个专业,衔接院校及专业为烟台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和滨州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春、夏季高考招生◆注册入学招生三、2020年拟招生专业(具体招生专业及计划以省教育招生考试院公布为准。)经济管理系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旅游管理市场营销高速铁路客运乘务山工机电工程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无人机应用技术专业信息工程系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通信技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物联网应用技术虚拟现实应用技术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建筑工程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工程造价专业建设工程管理专业测绘地理信息技术专业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应用化学与食品药品学院应用化工技术化妆品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药品生产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应用外语英语教育应用英语凤凰艺术学院艺术设计歌舞表演(声乐方向、舞蹈方向)美术绘画方向、书法方向)摄影摄像技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花卉学院园艺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农业生物技术会计统计学院会计财务管理汽车工程系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营销与服务工程机械运用技术航空工程学院直升机驾驶技术空中乘务飞机机电设备维修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四、联系方式●学院代码:14379●招生热线:0536-32769173276312●学院网址:www.wfec.cn●邮政编码:262500●学院地址:山东省青州市云门山南路8979号学院简介潍坊工程职业学院是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是全国定向培养直招士官试点院校、山东省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工程。

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哪些困境存在的薄弱环节

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一、2013年工作回顾过去一年面对极为错综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总要求”,转变“立足点”,突出“四着力”,狠抓“三重点”,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攻坚克难,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3.2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9%;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3686.8亿元、增长12.3%,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413.1亿元、增长18.3%,新增城镇就业143.1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90万人;粮食生产克服连续干旱,总产达到1142.7亿斤,增产15亿斤,实现“十连增”;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39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75元,分别增长9.6%和12.6%。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保持好的趋势、好的态势、好的气势。一年来,我们突出抓了以下工作:(一)着力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年初,我省经济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困难局面,下行压力明显加大,主要指标增速全面回落。面对严峻形势,我们把稳增长摆在突出位置,既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又主动出击精准发力,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整顿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收费,减轻小微企业负担,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完善要素保障机制,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较好保障,融资总规模达到5260亿元、新增504亿元。健全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搭建产销对接、用工对接、银企对接平台,开展大用户直购电试点,实施工业稳增长调结构百日攻坚行动,加快1000个重大新开工项目和10000个在建重大项目建设,培育信息、养老、文化、旅游等消费热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实现利润总额增长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经济增速稳中趋升、质量稳中有进、趋势稳中向好,各项指标趋于协调,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二)全面实施三大国家战略规划。着眼长远发展和全省大局,着力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我省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提升。扎实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新建高标准粮田951.7万亩。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农产品加工业、主食产业化迅速发展,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增2.5万户、达到7万户。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河口村水库建设进展顺利,水库除险加固、重要河道和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工程加快实施。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启动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完成215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400公里、桥梁3万延米,改造农村危房23.3万户,新解决696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推动“三山一滩”地区扶贫开发,新完成1116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建设任务,5.2万山区贫困人口搬出深山,又有117万农村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加快中原经济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加强交通、信息化、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局部优势向综合优势转变。国家同意“米”字形快速铁路纳入规划,郑徐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积极推进,中原国际陆港加快建设;内联外通高速公路建设快速推进,国省干线公路升级改造和“县县畅、乡乡联”工程加快实施。中原城市群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我省上升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郑州成为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疆电入豫工程建成调试,辐射全部省辖市的多气源网络初步形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全线贯通。中原经济区发展基础更加坚实。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实现良好开局。成功争取国家批复实验区发展规划,统筹推动专项规划编制、枢纽建设、产业培育、招商引资、政策争取等工作。建立“两级三层”管理体制,赋予其省辖市级管理权限,实行与省直部门通车制度。加快郑州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建设,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开通并实现常态运营,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全面启动,与菜鸟科技等知名企业战略合作持续深化,新引进一批货运航空公司,新开通一批国际货运航线,基础设施建设、国际货运枢纽和航空物流培育、高端产业集聚取得突破性进展。郑州机场旅客吞吐量1314万人次、货邮吞吐量25.6万吨,分别增长12.6%和69.1%。实验区已成为我省对外开放的战略高地,窗口平台作用凸显。(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把构建“一个载体、三个体系”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着力建设提升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提升产业结构。出台实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指导意见,明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和服务业发展。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高成长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继续提高,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家电、家具等终高端产品及传统支柱产业中的高附加值产品增长加快;高世代液晶玻璃基板、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设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兆瓦级风电关键技术等科技成果加快实现产业化;“神舟十号”、“嫦娥三号”等国家重大专项配套生产任务圆满完成;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出台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四化”同步发展意见,促进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与三大通信集团公司开展新一轮战略合作,呼叫中心、数据基地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郑州、洛阳4G网络正式开通,三网融合、智慧城市、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试点顺利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制定实施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郑汴一体化取得新进展,实现金融同城、电信同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试点顺利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式发展步伐加快。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和中小城市发展活力继续增强。实施城镇基础设施扩容提升工程,一批市政设施建成投用,郑州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试运营,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步伐加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3.8%,提高1.4个百分点。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新建一批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首批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建设规划获批,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成立。“小麦矮抗58选育及应用”等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快速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持续提高。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落实生态省建设规划,实施林业生态省建设提升工程,完成营造林564万亩;实施城镇增容扩绿工程和农村环境清洁工程,城市新增绿化面积3800公顷。实施主要污染物和能源消费总量预算管理,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全部安装PM2.5监测设施并试运行,预计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能够完成目标任务。(四)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努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取消和下放85项行政审批事项、112项具有审批性质的管理事项。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基本完成。组建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改组成立南航河南航空有限公司,推进部分城商行改革重组。实施促进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健康发展行动计划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营改增试点有序。首批24个代管县级供电企业上划改革基本完成。文化、教育、科技、水利、集体林权、国有林场、供销社等改革深入推进。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成功举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第八届中博会等重大经贸文化活动,与央企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8项、重大合作项目64个,京东商城、惠普全球软件服务中心等一批龙头型、中心性项目落户河南,渣打银行郑州分行正式开业。双汇集团、洛阳钼业实现海外并购,河南航投收购卢森堡货运航空公司部分股权。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省外资金、完成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11.1%、23.3%和15.9%。(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一位,持续加大民生投入,全省财政民生支出4049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占财政支出的72.6%,十项重点民生工程全面完成。努力扩大就业。继续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启动职教攻坚二期工程,完成职业技能培训382万人次,进一步增强劳动者就业能力,促进更高质量就业。开展“三支一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产业集聚区企业与高校毕业生岗位对接洽谈等活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加强对就业困难群体的帮扶工作,支持创业带动就业。全年失业人员再就业46.8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0.2万人,均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增加57.4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参保人数分别增加214.8万人、58.5万人,覆盖面继续扩大。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171元。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从20个扩大到35个。城乡低保对象人均年补助标准分别提高180元、144元,农村五保对象人均年供养标准提高720元。4.8万名孤儿享受基本生活补助。新增机构养老位3.8万张。新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21个。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41.95万套,基本建成32万套。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改造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300所、县镇普通高中100所,免费向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252万名学生提供营养餐,免费向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基本解决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2%,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2%,均比上年提高;支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和特色院校建设;省部战略合作取得新成效,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顺利实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1%,提高2.88个百分点。全面落实人才发展规划,统筹人才队伍建设,人才总量不断扩大,人才素质持续提升,新培养高技能人才22.3万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话剧《红旗渠》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开封宋都古城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新成绩,我省在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上获得金牌14.5枚,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城乡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省新增医院、卫生院床位1.5万张,政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2类45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4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稳步推进;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获批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中美(河南)荷美尔肿瘤研究院正式挂牌;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四免一关怀”政策全面落实。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1‰。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慈善、红十字等事业全面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基层服务管理模式,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的服务和管理持续改进。创新群众工作机制,依法按政策解决问题,信访形势总体平稳。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蔬菜等主要农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98%以上,肉类产品检测平均合格率97%以上。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安全生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下降6.7%、14.7%,交通事故起数下降4.2%,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上升。一年来,我们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认真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成效明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扎实推进“两转两提”,行政效能和公务员素质不断提高;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政府立法,推行服务型行政执法,深化政务公开,法治政府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成效。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后备力量及人民防空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取得新进展,驻豫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人员为地方发展作出新贡献,军政军民团结的良好局面巩固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民族、宗教、统计、参事、史志、文史、地质、气象、测绘、地震、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对口支援新疆哈密和农十三师工作进展顺利。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20条意见,全省上下干事创业、务实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各位代表!在外部环境偏紧、我省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更加凸显的情况下,取得这些成绩确实不易。虽然经济增速低于预期目标,但仍属高速增长,处于合理区间,与全国经济发展趋势一致,且呈逐季回升态势,结构、质量、效益、就业等指标显著好于预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公安民警以及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诚挚感谢!我们清醒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很多困难和挑战,政府工作与自身建设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一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依赖资源开发和初加工的地方及企业仍很困难,部分省管企业和在豫央企活力不足。二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比较突出。粗放型发展方式没有根本扭转,科技创新能力弱、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第三产业比重低、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农业持续增产、农民稳定增收难度增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没有改变;体制机制障碍较多,对外开放水平不高。三是民生投入欠账较多,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公共服务水平较低;生态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雾霾等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教育、医疗、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方面存在薄弱环节;征地拆迁、涉法信访等方面存在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四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作风不实、服务不优、效能不高、为政不廉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公务员能力素质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对此,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解决。二、2014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从今年的发展环境看,虽然世界经济持续复苏的基础和动力不稳固,我国经济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仍然突出,地区间竞争日趋激烈,但世界经济态势好于上年,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全面深化改革将释放新的动力和活力;我省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快速发展,基础支撑条件更加完备,要素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日益彰显,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加上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新兴业态不断涌现,为我省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坚定信心,抢抓机遇,以改革开放的主动、转变发展方式的主动、调整经济结构的主动,赢得发展上的主动、竞争中的主动。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与省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把改革创新、扩大开放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按照打造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和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制度建设总布局,聚焦实施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国家战略规划,深入推进“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着力扩大需求稳增长,着力优化结构促转型,着力改革创新增后劲,着力创造优势强支撑,着力改善民生促和谐,调中求进、变中取胜、转中促好、改中激活,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效益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左右,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0%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5%左右;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今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9%以上,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是根据我省发展需要可能确定的,就是引导各方面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来,以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发展。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扭住发展不放松、面对困难不退缩、团结奋斗不懈怠,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三、2014年重点工作今年,着重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一)全面推进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打造中原经济区核心增长极。把实验区建设摆在全省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实现新突破。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机场二期及配套工程,大力推进“米”字形快速铁路建设,加快郑徐高铁建设,力争郑万高铁开工,全面启动郑州经周口至合肥高铁前期工作,推进郑济、郑太高铁等项目列入国家相关规划,抓好机场至西华、商丘至登封高速公路建设和机场高速改扩建工程,构建陆空高效衔接的多式联运新优势。以高品位城市综合服务区和高品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航空都市建设。大力发展航空物流。积极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开辟货运航线,加快物流项目和重点物流园区建设,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集聚。发挥郑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的带动作用,推动河南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推进郑州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规模化运营,初步形成国际网购物品集散分拨中心。加快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发展航空航材、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医药等高端产业,促进重大集群式招商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一批战略合作项目,壮大智能手机等产业规模,打造全球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二)着力做强工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我省各地资源禀赋不同、基础条件不同,各类产业都有发展空间。必须尊重市场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既加快对外开放、承接产业转移,又着力改造提升已有产业,建设以高加工度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为主体、技术装备水平先进、集群化特征明显、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先进制造业大省,形成竞争力强、带动力强、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高成长性制造业。围绕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食品、服饰服装等高成长性制造业,重点抓好1000个基地型、龙头型项目建设,进一步做大总量、提升效益,增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培育壮大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加大政策支持,实施460个产业创新发展重大项目,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战略支撑。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综合运用延伸链条、技术改造、兼并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抓好600个重点技改项目建设,化解一批过剩产能,对冶金、建材、化工、轻纺、能源等传统支柱产业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提升。(三)着力做大服务业,加快建设高成长服务业大省。新一代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催生了多种新业态,拓展了大批新领域,为我们提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机遇。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构建充分融入经济各领域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效服务生产生活的现代服务业发展格局。大力发展高成长性服务业。围绕提升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旅游等高成长性服务业,支持建设一批配送中心、软件园区、电商产业园、金融集聚区、精品旅游景区,促进这些产业扩量提质,逐步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主导力量。积极培育新兴服务业。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专业化三方研发机构、高端商务服务业集群、区域性会展中心、健康服务产业基地、大型连锁养老机构、社区日间照料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将这些产业培育成服务业发展生力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新型商业模式,支持电商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和中小微企业开设网店。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四)坚持做优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我们的政治责任。按照稳粮、提效、转型的思路,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集中力量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完善推进机制,加快高标准粮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持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力争新建高标准粮田90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亿斤以上,努力提高粮食质量。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抓好现代肉牛、肉羊产业基地建设,扩大现代乳品产业化集群发展规模,促进猪禽养殖场集约化标准化改造,加快花卉、苗木、林果等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发展复合型现代畜牧业和高标准蔬菜、食用菌、优质粮油产业化集群,争取全年新建20个以上示范性农业产业化集群。启动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特色种植业、设施园艺业、生态休闲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为主体,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规划建设一批兼具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承担实施财政支农建设项目,有序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实施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和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强优良品种繁育和推广,提高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搞好气象服务。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设立中原农业保险公司,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完善补贴制度,提高补贴精准性、指向性。强化生产源头治理和产销全程监管,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县为单元,按照产业、新农村、土地、公共服务和生态规划“五规合一”要求,编制修订完善新农村规划。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村庄环境与风貌整治,实施农村公路“乡村通畅”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6600公里、桥梁4万延米,改造农村危房12万户,新增大中型沼气工程100座,解决600万农村居民及师生饮水安全问题。(五)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不断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全面落实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导意见,按照以人为本、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产城互动、科学有序的原则,积极稳妥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着力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重点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一批城中村居民成建制转户,有序转移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切实保障进城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和农民集体经济收益分配权,消除农民进城后顾之忧。优化城市体系、形态和布局。科学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完善中原城市群联动发展机制。加快建设中原城市群多层次快速交通运输网络,建成郑州至开封、郑州至焦作城际铁路。加快大郑州都市区建设和郑汴一体化进程,以产业链接、服务共享、生态共建为重点,促进郑州与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融合发展;加快洛阳全省副中心城市建设;增强平顶山、安阳、濮阳、三门峡、南阳、商丘、信阳、周口、驻马店等地区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进鹤

上海商学院专升本(高本贯通)专业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专升本快速报名和免费咨询https://www.87dh.com/xl/】上海商学院专升本(高本贯通)专业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已经公布。从专业特点、主要课程、就业方向几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讲解详情如下:

上海商学院专升本(高本贯通)专业介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点击查看:上海统招专升本题库试题

食品质量与安全四年制

专业特点:“专业训练+商科基础”打造现代食品行业精英人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于2021年经美国食品科技学会(InstituteofFoodTechnologists,IFT)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HigherEcationReviewBoard,HERB)审定,通过IFT国际权威专业认证。本专业拥有高水平、国际化的教学团队。专任教师高级职称占比70%,博士学位占比100%。专业设置以来,完成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委及企业科研项目,累计发表SCI、CSCD等科研论文300余篇,申报专利20余项。师资专业背景跨度大、学缘结构合理,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求,本专业以适应我国大型商业城市食品产业需求为目标,结合学校面向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办学理念,将毕业生的培养定位为具有商科基础的食品专业应用技术精英人才。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本专业在国家教育部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教学规范的基础上,增设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等商业知识相关课程;专业能力培养对标大型商业城市流通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人才的能力需求;综合素养培养凸显学校商科特色、对标国际专业认证,为学生终生成功能力的养成奠定基础。应用实践能力:本专业拥有雄厚的实践教学资源,校内具有11个专业实验室及2个实践教学中心,校外与15家国内外最高行业水平的企业建立了专业能力实践基地。本专业与上海市、区食品安全监管及检验机构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应用型技能,为学生就业及创业提供重要支撑。近五年本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通过率均达100%,就业率均超98%。创新能力:本专业重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各类竞赛为切入点,以比赛作为学生实践能力体现的平台,以赛促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创新创业竞赛、食品检验、焙烤及创意西点等相关的各项技能大赛等。本专业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学科竞赛中先后获得国家级银奖、上海市级金奖及一等奖等。国际化视野:本专业是我国15个通过IFT国际专业认证的食品专业之一,具有与国际知名学府同等的专业能力培养规格,国际化课程通过率达100%。为拓展学生国际化视野,支持学生进一步申请国际知名高校留学,进入国际知名企业就业奠定了重要基础。2022届毕业生研究生升学率为22%。

主要课程:食品化学(FoodChemistry)食品微生物学(FoodMicrobiology)食品分析(FoodPhysicalandChemicalAnalysis)食品工程原理(PrinciplesofFoodEngineering)食品工艺学(FoodProcessingTechnology)食品营养学(FoodNutrition)食品安全与卫生学(FoodSafetyandHygiene)食品微生物检验(FoodMicrobiologicalAnalysis)食品标准与法规(FoodStandardandLegislation)食品添加剂(FoodAdditives)食品质量管理(FoodQualityManagement)食品安全监督管理(FoodSafetySupervisionandAdministration)食品毒理学(FoodToxicology)

就业方向:食品生产、商贸企业、国际及国内知名检验认证机构、食品药品监管管理局等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的食品生产品控、研发企划、质量管理与认证、分析检测、市场监督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岗位。

专升本有疑问不知如何总结专升本考点内容、不清楚专升本报名当地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金华市2019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现在,我代表金华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是“五水共治”倒逼转型的攻坚之年,也是新常态下负重拼搏的赶超之年。市政府全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各项决策部署,和全市人民一道,迎难而上,奋发有为,较好地完成了市六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07亿元,增长8.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68.9亿元,增长10.9%;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807元、18544元,分别增长9.4%和11.3%;以上增幅均居全省前列,保持较好的赶超势头。

  (一)经济发展稳中向好。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力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粮食及蔬菜、茶叶、花卉苗木等主要农产品稳中有增。新建粮食生产功能区11.9万亩,新增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园区3个、设施农业1万亩。新增年销售额超亿元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1家。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农产品质量省级抽检合格率98.6%。东阳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

  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规上工业增加值945亿元、增长7.4%,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9.5%。大力推进“四换三名”和“两化”深度融合,年产值超百亿元园区8个、超百亿元行业17个,其中装备制造业突破17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1%和8.1%。加快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和高成长企业,新增上市及新三板浙江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1家,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9家;新增中国驰名商标5件、省著名商标38件、浙江名牌产品36只,企业参与制订国家标准8个、行业标准21个。华铝完成战略重组,吉利发动机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科技创新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5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32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6家,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5.7%。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入围国家“”7人、入选省“”15人。建筑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获评省级建筑强市。房地产业平稳发展。

  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1559亿元、增长9.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8.6%,比重提高0.9个百分点。信息网络经济蓬勃发展,建成网络经济园区24个,北大信息科技园开园,浙师大网络经济创业园、电信云计算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新增网络企业1.5万家,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356亿元、软件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330亿元,分别增长29.7%和36%。旅游业发展形势喜人,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21.7%和26%,过夜游比重稳步攀升,新增武义牛头山等国家4A景区4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兰溪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园区)7家,国家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5家、省级13家,东阳举办世界工艺文化节和中国木雕博览会。

  三大需求拉动有力。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95亿元,增长16.9%,省“411”重大项目及省、市重点项目超额完成年度投资计划。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跻身“全国外贸百强城市”第24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93亿元、网络零售额942亿元,分别增长13.2%和41%。浙(婺)商回归到位资金超3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引进投资超10亿元项目14个。完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新增贷款576亿元,贷款余额增长11.2%。积极防范和化解企业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政府应急周转金累计转贷248亿元。

  (二)重点改革取得突破。“四张清单一张网”初步建成,市级部门行政权力事项精减54%,财政专项资金整合为37项,制定实施部门责任清单,开展负面清单外企业投资项目不再审批试点,开通政务服务网。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下放市级审批权限204项,开设“中介服务超市”,完善全程代理和集中审批机制。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推行先照后证、多证联办、证照合办,工商注册实现内资2天、外资3天、简易事项当天办结,新增市场主体11万户、注册资本576亿元,分别增长8%和40.5%。组建市场监管局、卫生计生委,健全基层国土管理等体制。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大突破,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全面落地,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航空口岸对外开放,“义新欧”中欧班列开通运行。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启动实施,首批82个项目完成投资54亿元。商务部四大体系建设试点不断深化。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海关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成效突出,金义“跨境通”平台日通关量突破4.5万票。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试点取得实效,完成农转用报批和耕地占补平衡,平整土地2.7万亩,供地项目87个。义乌国家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改革试验区试点落地。

  开展“四破”专项整治,建立健全工业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土地差别化管理、低效用地再开发等机制,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4万亩,盘活存量用地1.1万亩。推行企业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改革,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调查,实施1297个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农村宅基地发证登记率74%。扩大林地股份流转和林权抵押贷款试点。武义启动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试点。永康创新农村金融自治模式。

  (三)环境治理成效明显。以全省“五水共治”现场会为契机,全面打响“保护母亲河”攻坚战,迅速掀起全民治水、全域治水、全力治水的热潮。全面实施十大行动,在全省率先建立挂图作战指挥体系、率先形成河长河道警长全覆盖网络、率先建立跨流域治水联动机制,坚持水岸同治、上下齐治、标本兼治,基本消灭垃圾河,婺城长湖等83条、749公里黑臭河得到重点治理,4个劣Ⅴ类水质断面全部消除,所有县市交接断面水质达到Ⅳ类以上,兑现了“一年灭黑臭”的承诺,可游泳的河越来越多,广大群众由衷点赞。一大批治水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8万吨,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91%,提高2个百分点。加固病险水库27座、堤防130公里,整治山塘159座、河道543公里。市第二水厂开工建设。严格管理地下水资源,积极创建节水型城市。加大保护“大水缸”力度,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扩大292平方公里。捧回了全省“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和东阳、浦江优秀县大禹鼎,婺城获全国水利先进集体,兰溪获全省水利“大禹杯”金奖。

  “三改一拆”形成破竹之势。在全省率先拆除高速公路沿线违法广告牌,全面开展农村非法“一户多宅”、宗教违建场所、违法临时建筑等专项整治,拆除违法建筑1819万平方米,创建无违建乡镇(街道)70个、无违建村(社区)1947个。有力推进婺城二七区块、石门农场棚户区改造,加大背街小巷改善力度,完善撤村建居政策体系,城中村改造推行公寓安置、社区化建设。改造城中村821万平方米、旧住宅区421万平方米、旧厂区370万平方米。

  向大气污染宣战。实施治气三年行动计划,开展管车、降尘、控煤、禁燃等十大专项行动,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万余辆,强化建筑工地道路扬尘治理,市区PM2.5浓度下降8.6%,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35天,比上年增加30天。

  推进城市治堵。实施城市主干道改造提升工程,打通断头路12条,市区一环路、二环路贯通。优先发展公交,开工建设首条BRT(快速公交)线路,新增公共自行车1.2万辆,公交分担率提高到18.5%。加大地下停车场归位整治力度,交通陋习、超限超载等整治取得新进展。

  加大农村“三治”力度。开展1802个村生活污水治理,受益农户25.6万户。在75个乡镇1345个村实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兰溪实行农村卫生收费制度。整治赤膊房172万平方米。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12条、美丽乡镇14个、精品村60个、秀美村140个,新增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8个。永康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四)都市区建设加速推进。规划共绘工作取得新进展。完成金华-义乌都市区规划纲要、金义东城际轨道交通线位用地控制规划,编制浙中城市群重大基础设施空间一体化规划,完成市区24个专项规划和重点区块控规设计,村庄建设规划覆盖率98.6%。

  中心城区建设进一步加强。加快多湖中央商务区建设,完成概念规划编制和核心区块城市设计,万达广场建成开业,一批总部经济项目落户,横塘沿安置小区一期结顶、二期开工,丹溪大桥通车,东市街南延、宾虹路东延等工程进展顺利。湖海塘公园高山头古城旅游开发项目开工建设,古子城区块开展综合整治,尖峰山区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五百滩公园、燕尾洲公园及八咏桥投入使用,三江六岸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金义都市新区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核心区块环路贯通,满塘湖景观改造一期完工,地下综合管廊、新社区集聚建设工程加快推进,“菜鸟”项目一期建成运营,中国移动·金义信息通信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开工建设,电商产业园集聚企业120多家,网络经济学院开学。婺城新城区、金东新城区、金华开发区金西区块建设进展顺利。义乌启动丝路新区、陆港新区、科创新区规划建设。加强“信义金华”城市形象宣传。开展乱搭乱建、市场环境秩序等专项整治。市区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为国家园林城市,武义、东阳成为省级森林城市,磐安成为省级示范文县城。东阳开展省级首批美丽县城建设试点。新增14个国家重点镇、9个市级中心镇,永康古山镇列入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杭长高铁开通,全面融入上海两小时交通圈,金华发展跨入“高铁时代”。金温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完成拆迁,金台铁路项目建议书获批。东永高速完成主体工程,杭金衢高速改扩建工程动工,330国道改建、20省道浦江段、永磐公路永康段、42省道磐安段、义兰公路等工程加快推进。开通金兰中线城际直达公交。开工建设衢江航运姚家、游埠枢纽工程。建成两项国家特高压工程,新增110千伏及以上线路228公里。开展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列入“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新开发地下空间401万平方米。

  (五)民生事业持续改善。全力办好惠民实事,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5.8%,十个方面民生实事如期完成。就业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新增城镇就业7.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8%。最低工资、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和城乡居民低保等标准逐年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7%和98.8%,救助医疗困难群众3.2万人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新增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553家、机构养老床位3222张,金东获评中国养老模式创新十佳典型。保障性安居房建设加快推进,新开工23390套,竣工5327套。改善农村饮水条件,惠及人口18.5万。做好扶贫工作,促进山区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投入2.8亿元改造薄弱学校29所,标准化中小学校比例达66%,婺城、金东、东阳、义乌、浦江、磐安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兰溪、永康、武义通过省级验收。全面实施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四改联动”,基本形成“20分钟医疗服务圈”,公立医院药品收入占比下降4.7%,基层医疗机构业务量增长15%。“单独两孩”政策落地实施,出生人口性别比实现六连降。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新建成农村文化礼堂221家,举办“欢乐金华”百姓文化节,新增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4个,浦江嵩溪等百个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取得新进展。武义延福寺修复工程启动。体育赛事和群众健身活动广泛开展。

  创新社会治理体系。8890“市域一张网”实现市、县、乡三级联动,受理市民诉求12.9万件,办结率和回访满意率99%以上,基本建成应急类报警打110、非应急求助找8890、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的社会治理新机制。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调解和社区矫正工作,组建网络经济法律服务中心和矛盾纠纷调处中心,刑事发案量下降4.9%,平安金华建设向纵深推进。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基层责任网络建设,建成农产品安全快速检测室170个,放心农贸市场21家,主城区实现家禽定点屠宰杀白上市。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开展重点领域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强化涉爆粉尘行业整治,关闭涉爆金属粉尘企业101家、整改272家。

  全面发展老龄、慈善、残疾人和关心下一代事业。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开展工作,加强民族、宗教、外侨、对台、气象、民防、统计、档案、地方志、仲裁、应急管理等工作。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五连冠。深化援疆、援藏、援青及“双对口”工作。完成第三次经济普查。

  过去一年,市政府按照中央和省委、市委的部署,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四风”问题,开门听取意见,深入开展批评自我批评,立说立行、带头抓好34项问题的整改落实。积极回应基层和群众诉求,开展农村(社区)机构牌子多、创建活动多、考核检查多等专项整治,破解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完成市级机关公车改革,规范公务接待标准,清理腾退办公用房2.2万平方米。“三公”经费支出下降38.6%。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推进预决算信息公开,审计监督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人大决定决议,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建立代表委员列席市政府常务会议制度。扎实办理人大代表建议288件、政协提案426件。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广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蛮拼的。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离退休老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央和省驻金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金华发展的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由衷的感谢!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创新能力不足,发展平台不优,投资后劲不强,产业转型升级处在阵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环境容量和节能降耗空间不足,治水治气治堵任务依然艰巨;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不足,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环境治理滞后;生产安全、食品安全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法治思维尚未完全确立,依法行政能力有待加强,重审批轻监管、重执法轻服务的现象仍然存在,“四风”问题存在反弹的风险。我们将正视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以改进。

123;

淮安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我们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更具备有利的条件。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经济回升的内在动力仍然不足,周边地区竞相发展的态势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苏北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等政策叠加效应日益凸现;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加大对苏北支持力度;特别是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步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和国际化提升互动并进的快车道,这些都给淮安加快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只要全市上下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就一定会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市第五次党代会第四次会议部署,紧紧围绕“五大建设”,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加大投入为基础,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转变发展方式为重点,大力提高新型工业化、特色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国际化水平,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民生建设,努力实现主要指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增长2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20%,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12%和10%;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完成省定目标。

围绕上述目标任务,我们将重点抓好六个方面工作:

(一)抢抓政策机遇,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用足用活中央和省一系列政策措施,准确把握产业导向和资金投向,切实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大有效投入。牢固树立大项目意识,突出抓好939个投资5000万元以上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918亿元。对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实行一个项目、一套班子,全力以赴,务求实效。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提高基础设施和重大工业项目的投资比重,提高农业和服务业项目的投资比重,提高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项目的投资比重,以投资结构优化带动经济结构优化。

扩大消费需求。认真落实富民措施,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收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其他合法收入。进一步做好家电、农机、汽车下乡工作,鼓励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落实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积极开发旅游、文化、健身和网络等热点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优化出口结构。提高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的出口比重,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和基地建设。巩固扩大主体市场出口规模,增加对东盟等新兴市场的出口。加快出口加工区二期建设,优化“区港联动”通关模式和检验检疫服务流程,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二)立足做大做强,提升新型工业化发展水平。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推动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全年工业投入700亿元,新增列统企业20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8%。

主攻重大项目。深入开展“工业重大项目攻坚年”活动,组织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4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20个,竣工投产100个。落实市县(区)领导联动挂钩、重大项目绿卡制度,加大帮办协调力度,做好南瑞集团导线生产基地、盱眙核电、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项目前期准备,开工建设淮阴发电厂30万千瓦热电联产、楚州燃机发电、今世缘优质技改三期、华尔润35万吨纯碱等项目,加快实施实联化工100万吨纯碱、70万吨大圆坯深加工、30万吨密胺、富士康三期、维科一期等项目,确保安邦20万吨离子膜烧碱、百隆色纺、飞翔纸业一期等项目竣工投产。

培育规模企业。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提升工程,新增200个年销售1000万元以上的新增长点。加快研发机构建设,新建企业研发中心1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0户。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新创一批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深入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做大担保公司规模,成立再担保公司,着力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扎实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积极向上争取点供指标,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全力保障用地需求。加大对内对外招工力度,千方百计满足企业用工需求。完善煤电油运紧急调度制度,优先保证重点行业和企业生产需要

聚焦特色产业。大力实施九大产业提升计划,围绕三大主导产业规模化,着力引进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拉长IT、盐化工新材料、特钢产业链;围绕传统产业品牌化,引导企业加大技改和产品研发投入,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促进机械、纺织、烟草食品、建材产业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攀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力发展新能源、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主攻最具成长性和爆发力的核心产品群,主攻最具区域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的龙头型项目。以省级淮安软件园等为载体,积极发展信息服务外包产业。

(三)坚持统筹兼顾,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格局。以富民壮村强乡镇为核心,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重抓现代农业。大力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全年新增高效种植业30万亩、高效渔业6万亩,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79%,建成11个年销售10亿元的县域主导产业,拓展淮安大米、盱眙龙虾、洪泽湖大闸蟹等品牌空间。整合各类资源,因地制宜建设省、市、县三级高效农业园区,台湾省农民创业园完成项目投入5亿元以上,加快核心区和农产品精加工区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新引进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项目10个,新增年销售超亿元企业3户。

壮大县乡经济。坚持“一县一品”,突出抓好一批百亿元产业集群,以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抓好乡镇工业集中区和村级创业点建设,30个重点乡镇工业集中区完成固定资产投入90亿元,新建标准化厂房60万平方米,新增列统企业60户以上,实现工业销售100亿元以上;新建100个上规模的村级创业点,每个创业点新建1000平方米标准化厂房,入驻企业2个,带动30人就业,为村级集体经济增收5万元。加大脱贫攻坚力度,抓好劳动力技能培训,完善信贷扶持政策,确保省定经济薄弱村集体收入全部超过4万元。

改善农村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中小水库除险加固,推进灌区配套改造,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区域供水进程,新增12个乡镇集中供水。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5座乡镇垃圾中转站,积极开展村庄污水处理试点,抓好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和绿化造林工作,创建省级康居示范村3个、市级康居示范村30个。加快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

(四)提升功能品位,推进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围绕省委、省政府对淮安长远发展的战略定位,按照“东扩南连、三城融合、五区联动”的发展思路,坚持经典规划、精致建设、精细管理,投资399?8亿元,实施十大类650个重点项目,建成区面积达120平方公里,人口120万,城市化率提高到45%。

完善城市功能。加快生态新城建设,重点实施“四馆”、淮安大剧院、交通服务中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体育中心等项目。加快商业商务区建设,重点实施万达广场、苏宁广场、丰惠广场、雨润国际大厦、仕泰隆机电模具城等项目,树立一批新地标。加快河下古镇、淮安府署、码头古镇等项目建设,增强城市旅游集散功能。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通甫南路、枚皋中路跨大运河和里运河大桥、韩侯大道、徐杨水厂、四季污水处理厂改扩建等项目。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推进“数字淮安”建设。

优化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滨河绿化,新建城市森林公园、古黄河湿地公园、恩来水上公园、城南公园等14个公园,改造提升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中央(钵池山)公园、楚秀园、樱花园,实施淮涟路、机场路等路段绿化,新增公共绿地300万平方米。提升控制里运河、古黄河水位,贯通里运河和钵池山水系,整治清安河、文渠河、内城河、外城河等河道。健全城管长效机制,集中开展市容保洁、交通秩序、车容车貌、违法建设、城市出入口环境整治等专项活动。巩固创模成果,加强水源地保护,尽快实施白马湖生态水资源保护工程,大力防治各类污染,改善空气质量,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

加速旧城改造。推进北京南路、淮海南路、里运河沿线和水渡口片区等22个地段、84万平方米改造,促进老城区出新。通过绿化改造和沿线环境整治,全面提升健康西路、淮海西路、延安东西路等主次干道景观。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和土地出让行为,强化共有产权房、安置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开工建设商品房850万平方米,竣工280万平方米。

拓展对外通道。策应沿海大开发战略,加快实施盐河航道整治以及327、235省道建设,加强与连云港、盐城等城市对接。围绕全面融入长三角,积极推进宿淮铁路建设,做好连淮扬镇铁路前期工作。继续实施205、325、237等干线公路改造工程,加快淮海南路延伸段(清浦—金湖)建设,提高乡镇一级公路通达率。加快涟水机场建设和营运准备,10月1日前正式通航,同时做好口岸申报工作。

(五)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坚持市场化和国际化,不断拓展改革的深度和开放的广度,努力提高区域竞争力。

推进各类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全面完成市县(区)政府机构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加快“事改企”扫尾工作,稳步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制定出台实施意见和配套政策。妥善解决国有企业改制遗留问题,完成八大资产公司整合。完善公共财政体系,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引进浦发银行来淮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市区信用联社向农商行转制步伐,推进农村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进一步做大城市资产、新城投资公司规模,力争资产均超百亿元,增强投资、开发等经营能力。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年新增私营企业4500户、个体工商户3.5万户、注册资本200亿元。

强化载体建设。对照国家级开发区标准,加快8个省级开发区集中供热、集中治污、物流等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基础设施投入60亿元,全部实现“九通一平”。推进淮安经济开发区创建国家级开发区工作,新创2—3家省级特色产业园区,加快淮安工业园区和盐化工新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功能配套,增强对外吸引力。

(六)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进一步加大帮扶力度,通过大力改善民生来推动经济快速增长。

繁荣社会事业。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争创4所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和30所省市级优质幼儿园,完成附中田家炳教学楼、商校二期建设,异地新建北京路小学,积极争创教育现代化先进县(区)。开工建设市一院门急诊暨内科大楼,加快市三院创建“三甲”专科医院、市四院创建三级传染病医院步伐,新创省级卫生乡镇2个、卫生村15个,全面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启动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修缮和环境整治及周信芳、郎静山故居维修保护工程,提高镇村文化设施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精心办好各类节会,促进淮扬菜申遗工程。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备战十七届省运会。完成《淮安市志》初稿。

完善社保体系。认真落实扶持就业再就业各项措施,健全弱势群体就业援助机制,突出抓好高校毕业生和困难家庭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确保城镇新增就业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积极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以县(区)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建成31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60%。规范临时救助制度,保障低保边缘群体和低收入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对贫困残疾人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给予全额补贴。

办好民生实事。投入18.53亿元,实施新一轮为民办实事工程:1、廉租房租赁补贴实现应保尽保,建设廉租房886套、经济适用房3000套;2、建成市综合性社会福利中心、妇女儿童活动中心;3、将城市、农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300元/月、160元/月;4、将尊老金发放范围扩大到城市,其中百岁老人提高到300元/月;5、大力推行市民“一卡通”;6、为6000名特困人员办理助保贷款;7、向贫困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8、大力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9、积极落实医疗、保健等各项惠民措施;10、扩建职业学校,启动淮中、实小生态新城分校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管理和村民自治制度,组织好第九届村委会和第三届城市居委会换届选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提升法治淮安创建水平。全面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巩固提升平安创建成果。扎实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努力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三连冠”目标。进一步加强信访工作,深化“阳光信访”内涵,完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有效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深入推进“1+3”安全监控体系建设,扩大安保互动覆盖面,强化交通、消防、建筑等领域专项整治;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应对灾害性天气等突发事件能力,建成市灭火应急救援中心,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各位代表,做好“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是今年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要在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项目标的同时,认真研究下一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举措,推动淮安在新的起点上更好更快地发展。

惠州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的2010年工作安排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调结构、促转变,扩内需、促增长,推创新、促升级,惠民生、促和谐。乘势而上,开拓进取,全力推动十个“新突破:?

一、乘回暖企稳、率先突围之势,全力推动经济增长实现新突破?

着力扩大投资。把强化投资作为扩大内需的着力点,推进一批关系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全年安排重点项目110个,其中投产项目17个、续建项目53个、新开工项目40个,总投资156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81亿元。?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举办大型、高规格的招商引资推介会,积极开展定点、定位招商,充分利用行业协会、民营企业家联合会等协会招商,加快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现代产业体系。重点扶持成长型企业、出口增长型企业、技术创新型企业增资扩产。进一步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增强园区整体招商效应,推动产业聚集,加快形成完整产业链。?

大力开拓国内市场。在继续举办“惠货北上展销会基础上,着力打造市会展中心展销品牌,形成强势的会展业。完善惠州著名品牌网建设,鼓励企业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设品牌店、专卖店,帮助企业创品牌。积极开发旅游、休闲、文化、健身等产业,加快消费结构升级。新建和改造一批农家店和农村商品配送中心,继续推进农机、家电下乡工作,激活农村消费潜力。?

努力扩大外贸出口。坚持重点企业联系制度,落实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费和一般贸易补贴政策措施,帮助企业抢抓订单。安排800万元专项资金,对贸易出口总量大、增长快的企业进行奖励。大力推进加工贸易转内资、合资、合作和独资企业,加强产业升级和工业设计,提升产品竞争力。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南美等新兴市场,确保对外贸易平稳增长。?

加快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各项政策措施,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全民创业发展基金500万元。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用地、用工、融资等困难,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环境。引导和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进民营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

二、提升“五个一体化的档次和水平,全力推动深莞惠合作实现新突破?

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无缝连接。编制完善六条城际轨道规划,扎实推进莞惠城际轨道和厦深铁路惠州段建设。积极推进惠大高速、广河高速惠州段、粤湘高速博深段、从莞高速惠州段、广惠高速东延线、惠深高速改扩建工程等6条高速公路建设,做好龙门至惠州高速、汕湛高速惠州段等4条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加快推进东江中游航道惠州段整治和惠州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建设,启动7万吨级煤码头建设和平潭机场改造。加快建设、改造一批与深莞两市交界的断头路、瓶颈路,完善市内、跨市普通干线公路网建设。着力构建与珠三角对接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加速融入“珠三角1小时经济生活圈。?

着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强化产业内在互补,推动错位发展,拓展发展空间。深入落实“双转移战略,加快东莞(惠州)产业转移园、惠东珠三角产业转移园、博罗东部工业园建设,大力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充分发挥石化大项目辐射作用,与深圳、东莞联手推动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借助深莞高新产业优势,大力发展液晶平板显示等高新技术项目,加快比亚迪惠州基地建设。整合旅游资源,推进深莞惠旅游深度合作。?

积极共建优质生活圈。强化深莞惠生态功能区划对接,加快推进深莞惠城乡规划一体化。积极推进淡水河流域、潼湖水系等跨界河流综合治理工程,抓紧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加强东江、西枝江水质保护。加快推进三市学籍互认、医保服务系统互联互通、劳动用工联动招聘、异地养老服务和社会保险无障碍转移,加快实现年票制互认、三地通信资费统一、公交IC卡并网、图书馆资源共享等,加快落实水利、金融、旅游、科技等合作项目,共同推进三市公共事务的紧密合作。?

三、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和自主创新,全力推动产业长久竞争力实现新突破?

围绕五大基地建设,全面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体系向高端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市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大力推进石化产业基地建设。抓好大亚湾石化区扩园工作,加快填海工程。加紧推进中海炼化惠州基地建设,快速启动1000万吨炼油和10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促进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增资扩产。积极引进石化中下游项目,加快形成炼化一体化的产业链。推进精细化工园建设,发展壮大精细化工产业。加快惠州港建设,大网络完善港口物流承接能力,发展以石化产业为依托的仓储物流业。?

大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抓好TCL液晶产业园区建设,争取TCL三期液晶模组配套项目早日建成投产。支持、培植TCL、德赛、华阳、侨兴进入省先进制造业100强。加快科锐光电LED芯片项目和茂勤光电低温多晶硅项目建设,着力拉长LED产业链,推动产业向新型高端特色发展。加快仲恺高新区扩园工作,以及东江高新区和惠州工业园建设,开拓产业发展空间。动工建设现代信息服务业基地,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设计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生产基地建设。力争平海电厂首期前两台机组建成发电,加快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国华二期热电联产项目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启动深能源丰达电厂改扩建工程,抓紧核电项目筹备工作,确保2012年全市装机容量达到1200万千瓦。加紧推进国家原油储备库的建设。力促省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惠州干线建成投产。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工程和太阳能利用工程。着手启动新能源电动车项目。?

大力推进旅游休闲度假基地建设。全力推动西湖景区、罗浮山、环大南昆山旅游区、金海湾滨海旅游等大项目建设,新增4A景区3家、五星级酒店3家,提升旅游景区的档次和水平。继续引进实力大、更顶级的集团,发展高档次的旅游区。利用交通升级和城市升级的契机,大力发展商贸城市旅游。推进与珠三角和港、澳、台的旅游合作,积极开拓港澳和台湾旅游市场。力争游客人数达到2500万人次,旅游收入140亿元。?

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优先发展与制造业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加快发展工业设计、科技信息、会计服务、市场策划、法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提升制造业发展配套服务水平。积极融入珠三角会展产业带,推动会展业大发展,打造珠三角有影响、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会展业。进一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力争8家金融机构落户,3家企业上市,推动金融大市建设。认真落实房地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引导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大力推进自主创新。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扎实开展深莞惠科技创新体系对接和惠港科技创新服务合作。实施产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战略,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壮大LED光电、新材料、新能源和精细化工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力争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5家,新培育民营科技企业20家,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增长10%以上,科技对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6%。加强创新平台建设,争取TCL建立国家级工程研究所,新增省级工程中心2家、市级10家。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建设,重点在石化、电子、新能源等领域开展科技合作和攻关。完善人才激励政策,加强创新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育。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增长20%以上。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培育省名牌产品10个、省著名商标10件。

四、做好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点,全力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均衡发展实现新突破?

大力推进统筹城乡综合改革试验基地建设,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差距,美化村庄环境,率先建成城乡统筹发展的现代宜居宜业示范市。

完善城乡统筹发展规划。坚持规划先行、城乡联动,加快编制城乡发展总体规划,重点完善统筹发展规划、人口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因地制宜,高水平、超前制定环境友好型村镇规划,凸显新农村特色,争取50户以上的村庄规划编制率达70%,创建一批宜居示范村镇。?

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优化县、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大力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逐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农村经营体制和财政制度等改革,激活统筹城乡发展活力。加强村级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增强农村组织保障能力。?

大力推进扶贫开发。落实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措施,创新扶贫方式,帮助贫困农户定思路、找项目,培养、支持农家子弟上大学和各类职校,引导和鼓励农民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拓展农民外出务工就业空间,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发动农业龙头企业参与扶贫开发,带动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户进行产业化生产,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加快现代、文化、山水城市轴线的打造,全力推动宜居宜业城市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定不移地实施“南进北拓、东西伸延城市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现代城市“三条主轴线建设,全面彰显惠州宜居宜业亦文亦游的城市气派和魅力。?

大力推进现代城市主轴线建设。以金山大道为连线,以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体育场馆、科技馆、博物馆等现代标志性城市建筑为支点,编制现代化城市主轴线的城市设计规划,加强对城市空间形态和单体建筑设计的引导和控制,抓好绿化和园林建设,逐步形成从江北伸延至中心体育场、贯通南北的现代化城市主轴线,彰显惠州现代城市气派。?

大力推进历史文化主轴线建设。积极整合历史文化资源,以朝京门、合江楼、丰渚园等古建筑为点,以西湖和东江、西枝江为线,加快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规划建设。推进挂榜阁、水东街改造和丰湖书院景点园林建设,着手恢复东坡寓惠遗址,努力把丰渚园建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园。重建一批富有历史文化气息的景观和建筑群,重点推进邓演达纪念园和廖仲恺纪念园建设,重塑惠州历史风貌,丰富历史文化主轴线,不断提升城市人文内涵。?

大力推进山水主轴线建设。进一步整治两江四岸,规划沿江风景带。完善“东江游旅游项目,大力改造提升沿岸公园、休闲地段、住宅小区设施,积极推进红花湖水库环湖道路及景观工程建设,着力把西湖、红花湖、东江、西枝江沿岸打造成为最优美的山水休闲带。?

大力推进绿道建设。按照《珠三角绿道网(惠州段)总体规划》,启动全市绿道网建设,串联主要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滨水公园和历史文化古迹。动工建设珠三角2号东岸山海休闲绿道惠州段和3号文化休闲绿道惠州段,首期建设猴仔湾滨海段、霞涌旅游区至黄布角、巽寮旅游服务区至休闲度假区、龙溪白莲湖村至罗阳西湖公园、东江公园至惠博滨江交界处等5个路段。加快构建融合保护生态、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等多种功能的绿道网络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和惠州发展品位。?

大力推进城市组团建设。积极实施“三旧改造,加快标志性建筑、城市道路骨架、重点休闲居住区建设。加快华贸中心和市民乐园地下商城建设,完善江北中心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功能,彰显城市核心区优质综合体功能优势。加快大亚湾滨海新城和仲恺高新区工业新城建设。大力推进金山大道、惠南大道沿线和惠阳城区建设,打造大南部新城。推进惠州大道东段主轴线、惠东县城中心区和巽寮金海湾滨海旅游区建设,打造东部现代化组团。加快惠博快速通道主轴线和博罗县城中心区建设,打造西部现代化组团。加快龙门温泉旅游、森林旅游发展,打造北部生态旅游组团。以世界眼光和一流水准奠定未来城市发展新格局。?

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实施“八三三”生态工程,进一步提高森林覆盖率,创建省林业生态市。搞好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一批生态公园,新增城市绿地55.9万平方米,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6平方米。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广应用节能材料,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严格落实环保责任制,加快淡水河流域、中心镇等11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规划建设5座大型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完成金山大道、惠民大道、惠博快速通道等一批新建道路的景观绿化美化工程。

六、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全力推动城市文明提升实现新突破?

进一步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大力开展“迎省运、讲文明、树新风”、“献爱心、送温暖”等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启动“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壮大志愿服务队伍,提高社会志愿服务水平。大力弘扬“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的惠州精神,激发广大市民热爱惠州、建设惠州的高昂热情。?

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强交通秩序和市容环境卫生整治,完善城乡公交体系,投放100辆环保型LNG公交车,优化城市生活环境。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整治违规开发建设行为。加强社区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整合城市管理资源,加强公共设施管理,探索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建立长效城市管理机制,促进城市管理的转型。?

进一步伸延文明创建领域。积极探索文明城市长效管理机制,大力开展文明县城、文明街道、文明单位和文明窗口创建活动。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城乡互动方针,扎实推进城乡联动创建工作机制和网络建设,伸延文明创建领域,扩大精神文明创建覆盖面。

七、抓好省运会各项筹备工作,全力推动承办水平和竞赛成绩实现新突破?

举全市之力,以“四个一流为目标,坚持科学办会、安全办会、节俭办会,把第十三届省运会办成省运史上最出色的体育盛会。?

全力完善配套设施。加快体育场馆设施的安装调试,抓紧对体育场馆运营测试,确保为省运会提供一流的场馆和设备。尽快完成金山大道及中心体育场周边道路建设,进一步完善比赛场馆配套设施。加快无障碍设施建设,为省残运会提供保障。?

全力营造文明和谐环境。把承办省运会与提升惠州文明城市的水平和内涵结合起来,实施城市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加强公共卫生、公共秩序等领域文明行为规范,提高窗口单位服务水平,努力营造热情友好的省运氛围。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动员全市人民积极参与省运会,当好东道主,展示惠州文明形象,共建共享省运会成果。?

全力保障省运会运行顺畅。建立高效的工作机制,做好与省运会组委会的工作对接。精心组织省运会、残运会开闭幕式等大型活动,把开闭幕式打造成具有岭南特色、展现惠州风采盛宴。细心做好接待服务、对外宣传、志愿服务等工作,实现一流的组织目标。?

全力强化备战训练。创造良好训练条件,加强科学训练,确保运动员发挥最高水平,努力实现“保八争六望五的参赛目标。严格赛风赛纪,坚决杜绝兴奋剂,确保运动员干净参赛、公平竞争,实现竞赛成绩和道德风尚双丰收。?

全力加强安保工作。制订严密的省运会安保措施,建立高效畅通的指挥协调系统,完善交通、气象、食品卫生、医疗救护、社会治安等各类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有效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省运会平安、圆满。?

八、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全力推动公共服务惠民能力实现新突破?

构建实力雄厚的教育体系。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继续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保持城乡教师待遇“两相当”。加快推进技师学院和东江高级中学建设,启动中职教育新城建设,新建商贸学校。提升教育发展品质,着力打造岭南教育品牌。大力推进省教育强市创建工作,博罗县、惠东县建成省教育强县,力争13个镇(街道)建成省教育强镇。启动广东省县域教育现代化试点工作。重视学前教育、成人教育,关心特殊教育,规范和发展民办教育。努力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接受外来工子女就读数量和比例。支持惠州学院、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发展。?

完善和提升城乡公共卫生服务。推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建设市中医院新院、市中心医院改造工程和120急救指挥中心。完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进一步抓好农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保健,加强卫生应急管理,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加快建设乡镇(街道)文化中心和村(社区)文化室,深入推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大力发展特色文化,打造一批特色文化精品,重点扶持优秀民族民间艺术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和两大传媒集团的带动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与国内有实力的传媒企业合作,力争引进电影Mall项目。加快推进报业传媒集团文化产业基地、新华文化广场和龙门农民画创作中心等一批文化项目建设。加强文化交流,繁荣文化市场,规范经营秩序。加大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工作。?

全面发展其他各项事业。加快发展老龄事业,完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红十字事业。依法推进民族、宗教事务管理,做好档案、方志、仲裁等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做好人民防空、民兵预备役和复员转业军人安置工作,支持驻惠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建设,广泛开展“双拥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对口援建三江乡工作。?

九、提高惠民之州的声誉和群众的满意度,全力推动民生质量和维稳水平实现新突破?

努力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新增财力70%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发展。全年安排民心工程77项,其中续建项目55项,新增项目22项,投资总额102.8亿元。?

突出抓好创业和就业工作。大力倡导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完善和落实扶持自主创业税收和补贴等各项优惠措施,加快建立创业服务体系,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就业培训力度,强化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帮扶,稳定和增加就业岗位。加大对低收入家庭扶持力度,做好就业困难群体援助工作,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增就业岗位6万个,新增就业人数6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4万人,实现转移输出4.5万人。?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加强医疗保险城乡统筹,完善“三网合一”运作,实现全市范围医疗保险“一卡通”。推进农村养老保险,扩大城乡养老保险覆盖面。认真做好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复退军人优抚安置、助残、城乡特困户生活与医疗救助等工作,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事业和公益慈善事业,全面构建社会救助体系。加快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新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1200套。?

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重拳打击涉黑、涉恶势力和团伙犯罪以及“两抢一盗”等多发性犯罪,坚决扫除“黄赌毒”。强化流动人口、娱乐场所和出租屋管理。加强新媒体管理,坚决取缔“黑网吧”。整合维稳资源,营造群防群治网络,构建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坚持不懈抓好安全生产,切实遏制各种重特大事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及时处理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督、价格监督检查和消费维权工作,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和非法传销活动,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十、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力推动机关服务创新实现新突破?

更加注重民主政治建设。深入贯彻依法治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深化政务公开。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切实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定决议。主动加强与人民政协的联系,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认真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建议和提案,不断提高办理质量。?

更加注重科学决策。加强对当前形势变化的研判分析和政策调整跟踪衔接,把握好政策取向,谋划好工作思路。进一步健全重大决策听证、论证、合法性审查、集体决策制度。对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决策,认真调查研究,搞好专家咨询,广泛采纳民意,不断提升科学决策能力。

更加注重效能提升。进一步理顺机构改革后的部门职责分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启用市行政服务中心,切实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加强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确保财政运行质量更加高效、优化。强化行政效能督促监察,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切实精简会议,压减文件数量,完成县(区)机构改革。巩固和完善“行风热线”、“惠民在线”等问政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万众评公务”活动,进一步拓展、畅通政府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突出问题,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更加注重清正廉洁。切实抓好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制度执行力,推进政府系统反腐倡廉建设。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领域,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厉查处权力滥用、商业贿赂、以权谋私等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对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胡锦涛总书记考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工作部署,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鼓足干劲,开拓进取,乘势而上,奋勇争先,以更快的速度、更优的质量、更高的水平推进惠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美丽惠州、和谐惠州、繁荣惠州而努力奋斗

西安什么产业为主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开发区,2002年6月中心区控制规划面积21.74平方公里。

截止目前,经开区内共有企业2800多家,引进工业项目500余项。

可口可乐、西门子、三菱、日立、罗尔斯·罗伊斯、ABB、海德鲁、康明斯、BP等25家境外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和台湾顶新、香港金威、陕重汽、贵航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先后入驻,促进了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

——商用汽车产业。

总投资19.8亿元的陕汽商用车产业园项目一期已正式投产,07年9月产销量突破百亿元大关。

为其配套的零部件、专用车以及发动机、车桥、零部件制造等方面10多家企业陆续开工建设,投资6亿元的中集专用车项目一期竣工投产。

预计到“十一五”末,商用汽车产业将形成年产重型汽车7万辆、发动机5万台、专用车3万辆、车桥18万根,总产值达350亿元的产业规模。

——电力电子产业。

西门子、日立、三菱、ABB等世界500强投资企业以及西电集团、山西永济电机等企业构成了经开区电力电子产业的骨干企业,启源机电、西玛电机等项目建成投产,中钢西安重机工业园项目入区建设。

“十一五”末,电力电子产业将实现产值120亿元。

——食品饮料产业。

区内已经聚集了可口可乐、金威、顶益、乐百氏、维维、荣氏等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及相关配套企业,形成了“酒、肉、水、面、奶”产品齐备的食品饮料产业体系。

“十一五”末,食品饮料产业将实现产值100亿元。

——新材料产业。

2007年被授予国家级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基地。

核心企业西部超导是国际上唯一能够同时进行铌钛超导线材和棒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西部钛业建成达产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无缝钛管生产厂;西部金属将建成世界第二大金属纤维生产基地和世界第二大稀有金属层状金属复合材料生产基地。

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新材料产业成为西安经开区成长性最好的产业之一,“十一五”末将实现产值80亿元。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自2004年4月封关运行以来,已吸引西玛阿达、彩辉显示、BP普瑞新能源、凤城精密机械等入区项目32个项目入区,其中已有24家企业投产。

2006年全年实现外贸出口1.9亿美元,累计实现进出口额4.6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名列前茅。

2006年12月,经国家正式批准成为全国首批七个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单位,同时具备出口加工、保税物流、研发、监测及维修功能,成为西北第一个保税物流区,并已于2007年11月22日通过西安海关联合验收组的验收。

保税物流区正式投入运行,成为西北首家以加工制造为主、保税物流为辅的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和功能完善的内陆“口岸”,将有效的促进陕西和西北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经开区成立以来,GDP、技工贸收入、工业总产值和工业增加值等主要指标始终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以来主要经济指标连续5年保持40%左右的发展速度,规模与效益同步并进,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200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450亿元。

二、“十一五”总体发展目标

西安经开区“十一五”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三为主两致力一促进”方针,重点发展商用汽车、电力电子、食品饮料、新材料等支柱产业,努力促进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跃升,将西安经开区建设成为中国西部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西安城市新中心。

经开区“十一五”发展目标是:完成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的跃升,产业开发区向城市新区的跃升;依托四个功能园区,发展四大产业集群,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同步前进;确保区内生产总值、工业增加值、外贸出口、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引进资金等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50亿元,外贸出口10亿美元,财政收入16亿元,解决就业40万人。

三、功能园区简介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  陕西西安出口加工区A区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内,2002年6月21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2004年4月5日封关运作,是西北地区首家国家级出口加工区。

加工区A区总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首期开发1平方公里。

截至2011年底,已有32家中企业入驻,主导产业包括航空、精密机械、电子和新材料等,其中世界知名企业有英国BP、法国ALSTOM、美国TIFFANY等、美国GE(SMITH)。

——航空类企业: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CATIC)、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公司(XAE)、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公司(AECC)、庆安公司(与Smiths合资)、英国AMS、APOLLO等十余家企业;

——精密机械类企业:西玛阿达电机、凤城精密等

——电子类企业:彩虹集团、偏转集团、香港骏德集团

——新材料企业:BP太阳能、天琪太阳能等。

2006年加工区A区实现进出口额1.9亿美元,在中西部出口加工区中排名第一。

预计2010年进出口总额将达到15亿美元。

2006年12月,国家在全国59个出口加工区选定7个进行拓展保税物流功能试点,西安出口加工区是西北地区唯一进行试点的加工区。

加工区A区内首期建设三栋保税仓库,总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以及1万平方米的露天堆场,于2007年4月投入使用,2007年11月正式通过海关总署联合验收组验收。

加工区A区内海关、商检、银行等机构齐全,企业通关十分便捷

区内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完全满足企业生产需求。

泾渭工业园  泾渭工业园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充分发挥开发区综合优势,与西安市高陵县***联合共建的重点发展园区之一,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规划控制面积25平方公里。

泾渭工业园于2003年初全面正式启动,是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东部制造业向西部转移这一历史机遇下,打造西部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的主战场

在经开区乃至西安的经济发展中具有极其重要的辐射和拉动作用。

园区重点发展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三大产业,全力打造中国西部装备制造业基地,目前已有入区企业50余家,总投资超过100亿元。

截止2007年10月,园区基础建设总投资近10亿元人民币,已有10平方公里土地达到了“七通一平”。

几年来,共建成道路30多公里,形成了“三纵六横”的道路网络。

区内已有供气能力140蒸吨/小时的热力站一座

现有的泾渭水厂一期日供水3万吨,规划二期日供水能力达6万吨,完全能够保证项目的生产生活需求;正在规划中的城区至泾渭工业园第二条供水管线日供水能力将达到15万吨。

现有110KV输变电站一座,正在建设的另一座110KV输变电站和开闭所将为入区企业项目建设及生产提供更加充足的电力支持。

智能化的车城温泉花园住宅小区将完全满足入区企业的入住要求。

可容纳两千学生同时就学的交大经发高中也于06年9月正式开学。

正在建设的商益步行街及四星级的国际商务酒店也将为区内企业提供购物、餐饮、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

园区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服务体系。

此外,省上重点项目陕汽商用车产业园总投资19亿元,一期工程已于05年底建成、投产。

西部有色金属研究院投资建设的新材料产业园一期也于06年10月正式竣工投产。

总投资24.8亿元的中钢集团西安重机有限公司易地搬迁改造项目也已全面开工建设,一期工程2008年建成投产。

这三大龙头企业的开工建设和建成投产,标志着泾渭工业园三大支柱产业初显雏形。

十一五期间,园区将不断提高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土地储备,通过实施“1151工程”,即培育一个年产值达100亿、1个50亿、5个20亿、10个5-10亿的企业。

到2010年,实现工业生产总值4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150亿元的发展目标。

四、地理区位

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西安市北城。

开发区的中心区位于西安北绕城高速与北二环之间的城市南北中轴线迎宾大道两侧。

泾渭工业园、草滩生态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等开发区的其他园区依附在中心区周边。

随着西***大城市骨架、城市重心北移战略的实施,开发区已经处在西安向北拓展的最前沿。

(1)西安市行政中心北迁:

西安市行政中心向北迁移的新址位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堡广场附近。

目前,新行政中心建设于2007年6月启动。

新行政中心北迁将使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的这一区域成为西安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新火车客运站北迁:

经过国家铁道部及相关部门的多次反复论证,投资逾百亿元的西安新火车客运站最终选择定点在北三环以北、渭河以南,经开区草滩生态产业园内。

该客运站距开发区中央商务区不足两公里,它的建成将充分带动西安、咸阳、铜川等城市乃至整个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并为开发区实现高速稳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铁路运输支持。

(3)总投资逾贰百亿元的国家渭河综合治理项目直接受益地。

2006年国家正式启动实施渭河流域治理,重点解决渭河流域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下游防洪形势严峻和水土流失等突出问题,促进渭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该规划项目总投资229亿元,其中涉及陕西省投资160亿元。

(4)航空交通:

开发区距西安国际航空港仅20分的车程,目前,该航空港拥有飞往国内外各大城市的国际、国内航线155条,年旅客吞吐量逾1000万人次,仅次于北京、上海、广州,成为全国第四大航空枢纽。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重要航空港,目前共有20家航空公司在机场经营150余条航线,每天有400余架次的航班在机场起降。

2009年旅客吞吐量达到1529万,为全国十大机场增速最快的机场。

从2009年3月开始,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全面开工,项目总投资103.91亿元,将在现有道南侧建设长3800米,宽60米的第二条跑道和平行滑行道,使飞行区达到4F标准,能够起降A380等超大型洲际飞机。

新建25.3万平方米的3号航站楼,规模为现有航站楼的4倍,建成后,新建的3号航站楼将和现有的1号、2号候机楼连为一个整体,并有摆渡车往返其间,方便中转旅客转机,各航站楼之间实现一体化交通。

(5)公路交通:

西安公路建设形成了一个以西安为中心,有9条国家高速在此交汇,形成了贯通全省、辐射周边省市的高等级“米”字型辐射状干线公路系统,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6条国道干线通过。

绕城高速、机场新线建成,二环路、三环路全面贯通。

市区与所辖区县全部开通高速公路。

开发区道路交通网络四通八达,成米字型向外辐射,与开发区相临的绕城高速公路可连通以下高等级公路:

西潼(关):走西潼高速,可到临潼、渭南、潼关、洛阳、郑州、北京等地;

西阎(良):西阎高速可到高陵;

西铜(川):走西铜高速,可到延安、榆林、内蒙等地;

西宝(鸡):走西宝高速,可到咸阳、杨凌、宝鸡、天水、兰州、乌鲁木齐等地;

西蓝(田):走西蓝高速、蓝小汽车专用路,可到蓝田、商州、丹凤、武汉、合肥等地。

108国道:走108国道,可到周至、佛坪、汉中、成都重庆等地;

(6)铁路交通:

郑西高速客运专线: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正式拉开建设序幕

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全长484.5公里,建成后将满足开行时速200公里以上旅客列车的需要。

西安火车站是我国西部最大的铁路枢纽,联结陇海、西康、宁西、包西、侯西、咸铜和西户等铁路线。

西安火车站不仅是中国特等客运站之一,而且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我国从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方向开往***的列车必须经由西安站。

西安北客站已于2011年1月11日正式运营。

西安北客站是目前我国规模第一、亚洲最大的客站。

郑西高铁已通车,西安郑州进入2小时经济圈。

西安火车北环线建设完成:2005年4月26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开工建设。

2006年9月1日,西安铁路枢纽北环线比预期提前8个月建成通车,总投资18.268亿元。

西安火车货运枢纽建设:西安铁路枢纽新建北环线是西安铁路枢纽改造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陕西省21世纪铁路建设的龙头工程,正线全长81.442公里。

(7)地铁交通

西安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9月29日正式动工,已于2011年9月16日下午14时通车运行。

1号线于2008年10月29日动工,预计2013年正式完工。

西安已成为西北地区第一个拥有地铁轨道交通运输的城市。

基础设施:

开发区积极致力于营造优良的投资硬环境,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供水:建成日供水量10万吨的水厂;

供电:已建成110KV变电站四座,总容量36.3万KVA;

通讯:市电讯六分局为开发区提供6万门通讯线路,可提供包括DDD、IDD移动电话数据传输的图文传真等多项业务;

供气:陕北天然气管道已进入开发区,可满足入区项目生产、生活需要;

供热:开发区实行集中供热,已建成每小时60蒸吨的第一供热站,城北供热站正在建设之中

排水:区内的排水管道与市政管网连接,保证污水排放通畅。

配套物流企业:

开发区目前吸引了包括招商局物流、丰书物流(新加坡淡马锡投资控股)、邮政运输局物流、陕西华通物流等国内多家物流企业入驻。

这些项目的入驻,在运输、配送、保管、装卸、包装、流通加工、仓库管理、物流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对提升区内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业务流程改造、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管理水平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希望对你有帮助。

嘿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