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中国周代有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参考。
《式微》是一首劳役者的悲歌,以咏叹的方式、质问的语气,直抒胸臆,堪称“饥者歌其食,芳者歌其事”的经典之作。
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劳作的人辛苦了一整天,此时接近黄昏、天色已晚,气温骤降,露水凝结。劳作之人此时脚踏在泥浆中,感受着泥浆的阴冷潮湿,一股股寒气从脚底直传上身体,他此刻饥肠辘辘、寒意袭身,多渴望早点回家,吃上一口热乎饭。但低头一看,工作还未做完,又怎么能回家呢?于是乎,长叹一声,发发牢骚、来倾吐心中的不平。
其实是不是就像当代社会中的每一个社畜,在加班忙成狗、朝朝996的模式下,哪里还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有家不能回,任务堆成山。可能也只有在偶尔停下来休息的那一刻,他才属于他自己,长吁一口气,自我调侃道:“不要问我为何不回家,我是企业的雇佣工;不要问我为何不回家,我是社会的工具人”、“哎,我太难了”!
从全诗看,“式微,式微,胡不归”,并不是有疑而问,而是胸中早有定见的故意设问。诗人遭受统治者的压迫,夜以继日地在野外干活,有家不能回,苦不堪言。
自然要倾吐心中的牢骚不平,但如果是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采用这种虽无疑而故作有疑的设问形式,使诗篇显得宛转而有情致,同时也引人注意,启人以思,所谓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词的新意:
式微:原指天将黄昏,现指事物由兴盛而 衰落。有“日渐式微”一词。
式微,作为每个劳动者,夜以继日地辛勤劳作,积累了许多无奈和辛酸,虽解决不了,虽无可奈何,但偶尔的小声嘟哝、自我调侃,也算是抒发胸臆了吧。
这首诗语浅意深,一语中的,带有对统治阶级的愤恨色彩,可谓是《诗经》当中颇具反抗精神的诗作了。